中医络病诊疗方法 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19-12-30

本报记者 张惠菊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137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新名单。河北以岭医院中医络病诊疗方法位列其中。据介绍,中医络病诊疗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人体络脉生理功能、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络病证候辨证论治及查络放血、通络熏洗等特色疗法形成的系统诊疗方法。近现代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现已形成以河北石家庄为中心、向全国20余个省及海外传播辐射的局面。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历史悠久,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络脉、络病概念,初步阐述络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治疗法则,为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奠定基础;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脉络”概念和脉络病机,专篇论述多种络脉病变,首开通络方药先河;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形成历史上三个中医络病诊疗方法的里程碑。

 

在继承前贤论述的基础上,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更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中医络病理论系统构建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提出络病理论主要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阐述了络脉病变发病特点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制定了针对络脉病变的“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归纳了络病治疗的临床用药规律,创建了具有中医络病特色的“络病证治”体系,将经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形成“脉络诊疗方法”和“气络诊疗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

 

此外,吴以岭院士还汲取古代文化的“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提出络病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研究血管病变、神经-内分泌-免疫类疾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病机、临床证候及辨证治疗,并形成了查络诊病、刺络放血、温灸通络等特色疗法。“承制调平”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儒家“和”文化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更在传承创新后能够指导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提高临床疗效,显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脉络学说指导临床,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


以中医络病诊疗方法为核心所系统构建的中医脉络学说,以创新的“络病证治”体系和“脉络学说”为指导,不仅开辟了不同于既往研究的有效治疗新途径,而且在攻关心血管疾病方面也形成了独特优势。作为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带领以贾振华教授为核心的团队,共同努力,坚持理论创新,致力于破解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难题和提高治疗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工作中,建立了体现通络治疗特色的诊疗方案,形成了临床协定方、院内制剂、国家专科新药等一系列临床有效治疗方法。尤其是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常见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其中,针对冠心病,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采取通络的方法能够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微循环和心肌供血,防治心梗。吴以岭院士就曾经治疗过一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通络药物益气养阴、化瘀通络、调和营卫,并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有效地改善了症状。吴以岭院士表示,中医学的“络”包括了西医学的血管,特别是一些微小血管在内,通络药物既能保护血管内皮,防治血管痉挛引起心绞痛,又能抑制斑块形成,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

 

支架植入等微创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但不少患者常会出现介入治疗后症状反复的情况。吴以岭院士对此表示,通络药物的研究表明,在支架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络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梗患者支架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微循环血液灌注,保护心肌,减少心室重构,避免向慢性心衰发展,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心律失常也是临床较为多见的心血管疾病,以脉络学说为指导进行治疗亦可起到良好作用。河北以岭医院贾振华教授曾经以“络”论治,通过益气养阴、养心安神、化瘀通络成功治疗一位数万次早搏的心律失常患者,使其早搏及不适症状等消失,生活恢复正常。贾振华教授表示,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通络方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作用特点,在难治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加重不仅会加重喘憋、水肿等症状,而且还会导致猝死发生,因此需要及时治疗。贾振华教授从中医络病理论分析指出,气阳虚乏是慢性心衰的发病之本,血瘀络阻是慢性心衰发病的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络运行渗出脉外发为水肿,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应当从气分、血分、水分把握其发病病机演变规律,以“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疗原则,用药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既可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症状,又可以增强心脏射血指数,显著降低患者死亡和再住院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医络病的健康理念与诊疗方法,在当代医学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络病理论及其诊疗方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医络病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在更大范围传承和发展这一人类文化遗产,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障,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