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社区>看新闻>报上说了
只要心脏跳,笔杆就不撂—— “老新闻”刘金英的“记者情”

发布时间:2019-11-15 19:06:08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

河北广电报业融媒体

国+社区新媒体 每天影响过亿人

樊军 王宇


老百姓称赞他是“武强县一支笔”,县委县政府表彰他是“宣传战线上的常青树”。他, 一个背包一支笔,常年奔波在城乡一线,55年如一日,全县238个村几乎都跑遍,仅自行车就骑坏了6辆,照相机用坏了4台……他,就是现年75岁,一直拼搏在武强县宣传战线的新闻通讯员、老党员刘金英。


●不忘初心,痴心基层搞宣传


1945年,刘金英出生在一个祖辈无人“识文断字”的贫穷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刘金英在1963年完成了初中学业,从此他就立下了要用自己的“文化墨水”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志向。


毕业回乡后当民办教师的刘金英迷上了新闻写作,到处寻找新闻线索,挤时间到现场采访,回来就反复推敲着写。1964年,他竟有8篇稿件见诸报端,年终被《衡水群众报》和《河北农民报》评为模范通讯员,并被武强县合立公社调去当办公室“秘书助理”兼职通讯报道员,一时间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记者”。


1983年,因在宣传报道成绩突出,刘金英以“衡水地区自学成才先进分子”“转非转干”,被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常常到农村采访,一去就是好几天。在他的报道中既有对政策方针的解读,也有对百姓人家的冷暖感知,先后有80多篇稿件获得省市级好新闻奖。


50多年来,他的作品先后有1.3万多篇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他曾被新华社聘为“特约通讯员”,被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


刘金英(左),为民写、为民呼,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


●不辱使命,满腔热忱服务百姓


在刘金英看来,基层“土记者”与报刊记者是不一样的级别,但却是一样的笔墨,一样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扎扎实实的为新闻媒体写稿,更重要的是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传递正能量。为此,刘金英特别注重先进典型的报道。


几十年的工作中,刘金英挖掘报道了全国劳动模范、“十五大党代表”汤培茵;曾经带着孩子上大学、“河北省进川救灾第一人”陈巧荣;30多年义务管理公厕的农业局退休干部、“2011年感动河北十大新闻人物”许久志;“绿化新愚公”吴会昌、吴西镯父子;荣登“中国好人榜”和被表彰为“最美河北人”的杨开太等20多个先进典型人物。这些榜样的树立,不仅宣传了武强,更弘扬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刘金英还经常想,作为“土记者”,服务百姓更加义不容辞。因此,他经常以舆论服务为百姓排忧解难办实事。北代乡杜林村百岁老人蔡玉兰一家因家庭特困成为“老上访户”,他在下乡中了解这一情况后,组织志愿者两次到蔡玉兰家中救助,并和村支部、乡政府及县委领导及时沟通情况,落实有关救助政策,使这个家庭困难和不幸的“老上访户”诸多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孙庄乡南堤村学生王欠欠,8岁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有病,学业艰难,刘金英知道后,通过电视、报刊多次呼吁,使之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救助,读完高中,考入北京商业大学。豆村乡南张庄村孤儿张腾姐俩,母亲上房晒东西摔死、父亲下河捉鱼被淹死,2016年双双考上大学后,虽然有婶母一家的鼎立帮助,仍然有解决不了的学费问题。刘金英听说后,冒雨到该村进行实地采访,在报刊媒体进行呼吁的同时,还积极与周窝镇、县扶贫办联系,帮助张腾姐俩顺利入学。


因为满腔热忱服务百姓,刘金英在武强老百姓中的知名度颇高,走到哪个村儿都有群众和他打招呼,请他到家里吃饭或唠嗑,乡亲们有什么高兴事都喜欢和他分享,遇到什么困难和不平的事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刘金英说,这是他在基层工作55年来收获的最大财富。



●不图名利,一身正气鼓与呼


不为名利所惑,这是刘金英几十年来遵循的信条,他始终以一身正气保持着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写批评稿件,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下不来台,刘金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推进工作。有的人为“出名”,有的人为恩怨“出气”,找他写稿他从不答应。几十年来,他针锋相对的写了《此桥该修没人修,来往行人愁愁愁》、《农民害怕“电抽疯”》、《别把公车当个人“坐骑”》、《下乡何必先打招呼》等许多舆论监督稿件,有的见诸报刊,有的被报社发了内参。


刘金英退休后,有好几个私企想高薪聘请他去坐办公室,但他认为:“挣高工资虽然富了口袋,但离开自己心爱的宣传事业,贫瘠的是思想。”所以他谢绝了老板们的好意,依旧坚守在新闻宣传的一线。


在刘金英看来,宣传工作要坚定不移服务大局,因此他退休后一直围绕县里的中心工作积极搞好宣传报道。2009年,在武强“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刘金英被任命为宣传报道组副组长,在与宣传部同志和县电视台记者共同搞好现场采访的同时,他撰写了记者感言36篇、评论18篇,并在《衡水日报》等媒体发表外宣稿件8篇,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武强县的中心工作。他担当主编,编辑出版了《武强文学》19期。他还晚上加班加点,为烈士子弟、老党员、堡垒户高枢英修改、出版了长篇抗战小说《前赴后继》。他还帮助县里为申报千年古县、国家重点镇、年画艺术之乡认真撰写申报材料,并为招商引资等工作撰写拍摄了《开放的武强欢迎您》、《画乡新貌》、《廉风化雨润画乡》、《画乡党旗分外红》、《希望田野绘新图》、《春风吹绿北大洼》等20多部电视专题片。

●砥砺奋进,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3年6月,刘金英因肾病做了一次大手术,亲朋好友多次劝他保重身体,让他就此辍笔,千万别再折腾了。可是想着生病前还在拍摄的《武强年画》纪录片,需要他提供历史资料和协助拍摄采访,他在床上仅养了14天,就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当中。最后,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并荣获全国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推选展播活动二等奖。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刘金英,年已75岁,如今仍然每天从事着他钟爱的新闻事业。今年国庆节,刘金英偶然听说两位武强籍士兵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当即放弃休假,于10月1日到大杨庄郭新帅(两次参加国庆大阅兵)家中,和其家人一起观看大阅兵盛况,并采访其家人。10月3日,他又赶去采访从北京载誉归来的郭新帅。还有武强籍飞行员刘鑫,三次驾机参加大阅兵,刘金英得知其在山东服役,便多方联系,于10月7日赶到山东聊城采访……国庆7天长假,刘金英围绕郭新帅、刘鑫这两个典型,奔波几百公里采写7篇稿件,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敬业无止境,奉献当终生。刘金英常说:“是基层沃土和百姓成就了我的梦想。为老百姓说话、为党的事业加油,是宣传工作者的终身责任。为党的革命事业和伟大的中国梦我甘愿奋斗终生——只要心脏跳,笔杆就不撂。”


推荐阅读


奇闻炖甲鱼|(11月15日周五)|扩散!明年起后排乘客不系安全带将被罚


金秋坝上,绝美正当行


解放大街开通试运行,高清俯瞰大图来了!


一到秋季,为何你就变“敏感” ——听听免疫学专家怎么说


孩子发烧别急 对策都在这里




看新闻
求帮助
想发表